台湾
千里之行-交通工具(二)
匏器又称壶卢、葫芦。清代平埔人用匏器作为盛物的容器和渡水的工具。据说家里的匏器多,说明这家很富有。这种匏器不但可以盛物,还可以作为邮送东西的工具,把公文放入其中可以安全运到目的地,因为它可以防水。在渡河时,可以将它挟在腰间借其浮力帮助渡河,是一种简易的水上交通工具。
高山族人非常重视渔船的装饰,这也反映了渔民们的审美观点和对渔船、对大海特殊的感情、这种创造寄托了渔民对生活特殊的理解。
雅美人的造船过程是很讲究的。首先要到山上砍伐木料,他们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有斧、刀、小刀和钻等。在伐木取材时,渔船的每一部分都要选用不同的木材,如制造龙骨翘起的首尾,需砍伐一种叫摩若(音译)的树,其余每一节船壁,也需要用特定的木材。按照渔船的需要在林中伐木,然后削成粗料运回村社中,再在石砌工作场上加工成龙骨、船板等,再拼装成船。先将船底龙骨接好,然后在龙骨两侧拼上船板,也就是从船底至船沿左右各镶四层板,每层船板紧拼在一起,用海绵草塞在船缝里,防止漏水,再用竹钉连接起来。在船壁最上层的里面,船侧有一条档脊,是放置坐板用的。根据渔船的大小,船橼上有一对至四对排架不等。渔船造成后,还要按照父系群的传统花纹,在渔船上进行雕刻,并用红黑白等颜料除上色彩,作为渔船的标志。造船是男人的事,女人不能参加。船的大小不一,可以分三种,一种是坐10个人的,一种是可以坐8个人的,第三种是可以坐6个人的。
雅美人的渔船可以说是较为先进的海上渔船。
桥
高山族各族群一般都居住于多山、多水的地区,因此桥就成了他们通往各地的不可缺少的建筑。而桥的建筑也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各具特色,有木桥、竹桥及藤桥。
木桥包括结构简单的独木桥,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根大树去掉树杈树皮,取其干削成方形,横架在溪流上或沟壑上,就可以通行了。另外还有比较简单的,就是用两根木头分别从两岸插入溪流中,木头上端靠在岸壁上,就可以攀登过去了。为了让牛车通行,高山族人用圆木作为桩架,再将圆木横列于桩架上,用藤索或钉子固定上,就可以让牛车和行人通过了。
竹桥分为长短两种。短竹桥较为简单,只要用三四根粗竹子并排搭在溪流上及岩壑问,就可以过河。这种短竹桥的搭建方法类似于独木桥。长竹桥则是先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作为中间桥架,桥架有一个或多个,再用四五根排竹搭在溪岸与桥架间,即可渡过较宽的河面。有的长竹桥搭成了弓形,也有的在桥面两侧搭盖竹栏,以便行人扶持。在曹人地区普遍建有竹桥,布农人和阿美人也建有简易竹桥。
在泰雅人、布农人、排湾人、鲁凯人居住的地区普遍建有藤桥。这种桥一般建于溪流与深壑间,搭建方法说起来简单,但如果身临其境便知道它的危险性。首先用藤皮打成粗藤索,左右两条并悬于两岸的大树或岩石上,再于其下一米多处,用同样的方法悬粗藤索两条,并在其间用藤蔓交叉编织成密网,使底部可以承重,左右栏上护藤,以保证行人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藤桥逐渐被铁索桥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