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决定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摘要)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
《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进行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福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制定实施各级旅游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2011-2015年。
一、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福建旅游业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加大发展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2009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家旅游局编制《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2010—2020》确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旅游区的发展战略,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福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闽台旅游交流不断深化。积极争取两岸旅游政策先行先试,福建成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首批省份、福州、厦门成为两岸直航点,福建口岸成为省外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海峡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六届,闽台旅游交流合作走在全国前列。福建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区域。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提升。
二、机遇挑战,“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逐渐减缓,世界经济有望恢复增长,旅游消费预期进入上升通道,有利于拓展境外客源市场。从国内看旅游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旅游需求更加旺盛、有利于发展国内旅游、拓展省外客源市场。ECFA的全面实施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为深化闽台旅游交流合作迎来新机遇。从我省看,发展海峡旅游上升为国家决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旅游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为旅游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旅游产品的供给和品质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发展层次还不高,发展旅游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海峡旅游元素有待挖掘,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旅游企业综合竞争力亟需增强。总之,我省旅游业发展处于难得的历史时期、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福建旅游业的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统筹协调、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把海西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把福建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四、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为标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坚持安全第一,让旅游发展惠及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扩大旅游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层次。坚持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深化闽台旅游合作,探索闽台旅游合作发展的新空间,先行先试在两岸旅游交流合作中走在前列。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山海优势、深入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深刻内涵,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坚持节能环保。积极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目标。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保环境的基础上,旅游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2亿人次,年均增长14%,其中过夜人数达1.37亿人次,年均增长16%,国内旅游收入23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2%,接待入境旅游者力争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10.3%,旅游创汇50亿美元,年均增长10.9%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5%,比2010年翻一番。
海峡旅游品牌影响明显扩大。
一、拓展两大旅游产业带。依托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干线、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突显各自特色,持续发展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蓝色滨海旅游带,以厦门为龙头:包括宁德、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依托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以及温福、福厦、厦深高速铁路、以海滨度假、都市观光、商务会展、宗教朝圣、温泉休闲等为主导功能。加强区域合作和资源整合、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蓝色滨海旅游带。绿色生态旅游带。以武夷山为龙头:包括南平、三明、龙岩以及宁德、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的部分县市。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景区公路建设,改善可进入条件,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发挥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武夷旅游区、着力培育戴云山脉旅游区、促进山地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围绕古田会址、以原中央苏区县为重点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构建四大旅游产业集群。依托福州、厦门、武夷山等旅游中心城市,构建海峡西岸东北翼、南翼、西北翼、西南翼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发展区域。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 以福州市为中心涵盖莆田、宁德、平潭综合实验区。充分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作用围绕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文化、温泉之都、莆田妈祖文化、屏南白水洋、福鼎太姥山、平潭旅游区等重点,积极发展滨海旅游和文化旅游。实施西联大武夷、南通厦漳泉、北拓长三角的战略,对接雁荡山等浙南旅游景区,带动我省东北翼旅游业发展,提升其在福建旅游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海峡西岸东北翼旅游产业集群。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以厦门市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围绕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漳州滨海火山、东山岛等重点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突出对台优势,深化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对接加快闽台旅游产业深度对接,加强两岸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共同打造旅游品牌,构建闽台旅游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对接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等粤东旅游景区打造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以武夷山市为中心涵盖南平、三明地区。发挥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和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世界级品牌优势、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深化闽台“两山两水”合作,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依托日臻完善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络,对接三清山、龙虎山和江郎山等浙赣旅游景区,构建品牌统一、产品互补、营销联动的海峡西岸西北翼旅游产业集群。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以龙岩市为中心。依托福建土楼、古田会址、冠豸山等品牌建设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结合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和生态休闲打造红色旅游基地。积极探索旅游改革,实践多产业融合发展。对接红都瑞金等江西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海峡西岸西南翼旅游产业集群。
三、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建设福州、厦门、武夷山3个一级旅游城市集散中心.力争培育福州、厦门成为中国最佳现代都市旅游目的地。福州市应着力增加通往国内外的航线航班加快提升交通枢纽功能,扩大旅游集散范围.增强对闽东北及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厦门市应发挥经济特区和“小三通”优势增加国际航线,加快建设邮轮母港,强化海峡旅游博览会等海峡旅游交流合作的平台功能,建成两岸重要的旅游口岸城市和全国性旅游集散地。武夷山市应发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优势、以武夷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新机场建设、增加航线航班、完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闽北、闽东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推进建设泉州、漳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7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泉州要发挥晋江机场的作用,增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漳州要加强与潮汕地区的旅游合作,主动对接珠三角市场,莆田要增强妈祖文化的纽带作用,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旅游、宁德要加强与温州等地的对接、建设海峡西岸新的旅游增长极、龙岩要拓展冠豸山机场的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客家文化中心和红色旅游基地,三明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设重要的生态型旅游城市,南平要依托武夷山,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发展。根据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潜力、加大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培育大武夷、福建土楼、沿海动车沿线、平潭旅游区、东山生态旅游岛等五大重点旅游增长区域,形成旅游区域增长极,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大武夷旅游区、包括武夷山、泰宁、邵武、顺昌、将乐、建宁等县市。大力推进武夷新区、泰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山地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大武夷旅游区的核心支撑。深入挖掘武夷山古汉城、朱子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桃源洞、玉华洞、宝山、佛子山、和平古镇等景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要素、强化旅游服务、加强与江西、浙江重点旅游景区的对接,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福建土楼旅游区、包括漳州市南靖、华安和龙岩市永定三县。统一品牌、统一线路、统一营销。构建整体统一的福建土楼旅游区。完善景区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品质打造5A级旅游景区。结合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整合云水谣、虎伯寮、箭滩温泉等资源,差异性开发土楼旅游产品,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沿海动车沿线旅游区,包括沿海各市紧邻高铁沿线区域。发挥滨海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以沿海动车线为纽带、突出海峡元素、打造一批都市旅游、海洋旅游精品。整合沿线旅游产品:提升太姥山、平潭、三坊七巷、湄洲岛、清源山、鼓浪屿、东山等旅游景区品质打造一程多站式精品线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创造效益能力。依托便捷的沿海动车线,联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客源市场,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精品旅游线。平潭旅游区,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以坛南湾为主体、开发度假酒店群、度假海滩、游艇俱乐部等高端海滨度假产品,形成以海滨度假为主导,以海上运动、观光休闲等为支撑的海岛旅游产品体系。积极争取旅游免税购物等优惠政策,建设大型免税购物中心、游艇俱乐部、台湾精品购物街。借鉴台湾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两岸旅游合作方式,开辟两岸联线旅游,打造富有特色的海峡两岸高端休闲养生度假区。东山生态旅游岛,包括东山县所辖陆地及相关海域。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着力开发海岛休闲、海上运动产品、加快绿色体育运动公园建设,推进高端旅游休闲度假项目,挖掘关帝文化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海岛旅游精品。发展联接厦门的海上游线,加强与南澳国际生态海岛的旅游合作。积极探索对台旅游先行先试打造海峡两岸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先行区,加快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加强品牌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深度挖掘泉州古城“海丝”文化内涵。展现闽南文化以及惠女民俗、多元宗教、石雕工艺、陶瓷文化、茶文化等地方文化重点开发清源山等特色鲜明的“海丝”文化系列旅游产品。通过节庆活动、文化演艺、商务会展等形式扩大宣传促销,并联合相关地区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泉州旅游品牌。浪漫九曲仙境武夷,发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品牌优势,深入挖掘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发展山林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严格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加强景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海滨休闲旅游精品,改善接待设施,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筑景观改造,创建国家5A级景区。胜利起点光辉古田、以古田会址为核心、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工业旅游等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发挥古田会议红色旅游品牌的示范效应使之成为我省红色旅游龙头、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体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的精品。滨海旅游精品充分发挥海岸线长、沙滩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优势、重点推进厦门湾、泉州湾、闽江口、三都澳、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地的滨海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上运动等旅游产品加大海岛旅游开发力度。发挥厦门港口优势、经济优势、加快完善邮轮旅游设施,打造邮轮母港、福州、泉州、平潭等地努力创造条件,建设邮轮停靠港。依托福州、厦门、泉州、平潭等地海洋资源和高端客源市场优势积极发展游艇旅游。重点将厦门打造成为中国游艇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游艇帆船赛事基地。文化旅游精品,实施《福建省文化旅游业2010——2012年发展规划》,挖掘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祖地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闽茶文化、瓷艺文化等八闽文化独特内涵,重点打造福建土楼、湄洲岛、泰宁古城、马尾船政、三坊七巷、武夷山古汉城、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安溪海峡茶博园、德化陶瓷文化旅游基地、宁化客家始祖文化园等文化旅游精品,注重开发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俗旅游产品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主题公园和演艺产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与开发,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鼓浪屿、闽南红砖建筑、闽浙赣廊桥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管理处理好旅游发展、群众利益和文化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十大文化旅游精品
武夷山“双世遗”、福建土楼、泉州清源山海上丝绸之路、湄州妈祖、宁化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园、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马尾船政文化、福州昙石山遗址、南安郑成功史迹文化旅游、福建茶文化
深化两岸四地旅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