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延平”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系探讨
“延平”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系探讨
【内容摘要】延平作为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留下了众多与郑成功有关的文化密码。
结合闽北丰富的历史遗存与学者研述,可以清晰梳理出“延平”与郑成功思想缘起、受爵分封、收复台湾、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郑成功;延平;收复台湾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对于郑成功何时何地开始谋划收复台湾;郑成功又因何被封为“延平王、延平郡王”等问题,却似乎很少有人认真关注,当然也就更加不会将它与闽北的一个小小山城联系在一起了。
近年来,在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的宣传、推动下,以“延平郡王”和“开台圣王”两张名片连接起的友谊之桥,成功谱写了民族英雄“起点地(延平)”与“成功地(台湾)”的往来佳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媒体、专家、学者走进这座位于海峡西岸的美丽山城——南平市延平区,开启他们寻找发现、开解密码的成功文化之旅,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交流硕果。本文谨就郑成功思想缘起、受爵分封、收复台湾与“延平抗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探讨。
一、延平是郑成功军政生涯的起点地
延平,坐落于福建母亲河闽江的起点处,是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南平市的中心城市,建县于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公元280年启用“延平”之名,唐朝时设置“延平军”、“延平镇”,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有着“铜延平”的美誉,黄巢、文天祥、韩世忠、邓茂七、石达开,宋希濂等都在这个地方驻扎并留下史迹。宋代时,延平是南剑州的治所所在,也是中国文化最辉煌的城市之一,有着“独先天下兴州学”暄煌业绩,出现过同年同登进士第(1265年)31人的科举奇迹,也诞生过流芳千古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被称作“道南理窟”、“滨海邹鲁”。
元明清时,延平连续600多年作为“延平路”、“延平府”的行政中心,既保留了“文”的悠远和细腻,又承载了“武”的厚重和深沉。而后,随着福建行政区域的变化更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延平”便在民国历史的风尘之中消逝不再,直到1995年重现为南平市“延平区”,但那已是一座城市的二级地名,在地图上经常疏忽不见。正因为此原因,不少人在说起“郑成功与延平”的关系时,往往语焉不详、无法深入。
郑成功军政生涯始于闽北,这在《思文大纪》、《小腆纪年》、《东南纪事》、《台湾外志》、《中国历代战争史》、《福建史稿》、《南平市志》、《南明史》等史书和近年两岸三地出版的《郑成功与延平》、《功盖千秋延平王》、《郑成功在延平》和《郑成功研究文集》等均有记载。如清顺治三年(1646),“二月,隆武行,驻跸延平”。①“三月,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曰:骍角也!封忠孝伯,赐上方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印”。②
依据《思文大纪》,郑成功至迟在隆武二年初春就已弃文就武,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从隆武二年正月起,郑成功一直亲履戎行,参与了许多军事指挥活动。这为他后来独树一帜,领导东南沿海声势浩大的抗清活动奠定了基础。” ③临危受命的郑成功精忠报国,在延平条陈后,一再受隆武帝敕命,负有相当重大的军事使命,其地位与首辅傅冠相等,或竟在其上。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认为;“延平条陈” 是郑成功从延平起步,最后完成他的一生的丰功伟业的重要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明末清初的乱世。闽北延平为“北郑成才”提供了土壤和机会。
延平存留的与郑成功有关的史迹遗存,更为郑成功在此征战的历史明证:如巍然挺立在南平城区中心的军事指挥所延寿楼,其背对着的西山,脚下是昔日隆武帝朱聿健的行宫——“延平府府署”旧址,山上是昔日郑成功御营中军都督旧址,曾经出土明末清初的铁炮,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郑成功征战的闽赣古道、古堡,收藏并陈列于厦门郑成功纪念馆的“郑成功所部在延平作战使用过的火铳”,还有延平太保山和富屯溪畔的石碑,族谱中发现的“皇明隆武年”印记,闽江大洲民间复建的延平郡王郑成功纪念堂等。
总而言之,郑成功在以延平为中心的戎马生涯在时间上早于其一六四六年下半年的闽南举义、一六四七年初的广东南澳起兵,延平是英雄郑成功的第一个起点,这已经是不争的史实。正如英雄故里南安学者所言:“郑成功初期的抗清活动,是在福建延平(今南平市),时间虽只有八个月,但意义非凡,犹如一部英雄史诗的开篇,一部大型历史剧的序幕由此掀开”。
二、延平是郑成功尊荣封号的来源地
明永历七年(1653年),永历帝首封郑成功“延平王”,郑成功拜表不敢受,只求永历帝“捡将进取”,敕封将领甘辉、黄廷、王奇秀、郝文兴、万礼等。
明永历十一年(1657)底,永历帝再封郑成功“延平王”。《台湾外记》载,永历帝兵部左侍郎冷孟銋等商议为郑成功封爵事。“銋曰:‘成功系先帝赐姓,其与祖制无违,亦应封王。以便统众而收人心’。永历曰:‘卿所奏甚合时宜,当议王号’。孟銋曰:‘当以延平一府封之。俟江南有功日,再晋封一字亲王,方见次第’。永历依议,着礼部铸‘延平王印’”。④永历帝封郑成功“延平王”并不是将延平一府都封给他,而是他的王号取用“延平府”的府名。
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正月,永历帝在滇城,又遣漳平伯周金汤、太监刘国柱赍(ji)延平王册印航海至思明(厦门),晋封郑成功为延平王,这次郑成功接受了。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赐 “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忠臣”匾额,下诏建“延平郡王”祠。
总之,郑成功被御封的“延平王”或“延平郡王”,是取自于明清时期的福建延平府地名。
笔者还认为,南明永历帝封郑成功“延平王”,不但为了“统众而收人心”,还包含有激励郑成功勿忘先帝在延平嘱托的之重任。一生忠于明室坚决抗清的郑成功,之所以得到其对立面清廷皇朝赐“延平郡王”和很高的评价,不言而喻的答案是:郑成功收回了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
三、延平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系密切
电视剧《大英雄郑成功》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延平城失陷后,隆武帝郑重嘱托郑成功,一定要把大明丢失的台湾收回。尽管文学作品未必是史实,却有可能源于史实。
河南省邓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主任肖华锟撰写的《郑成功未遂的“分兵救国”计划》一文也提及,一六四六年七月,郑成功与张一龙“根据形势反复议定:为抗清复明大计,以郑成功素有航海经验,率部众由海路前往台湾,驱逐盘踞在台湾的荷兰夷,将海岸明朝遗民迁往台湾,徐图后事,清廷将莫奈我何。云南地广人稀,山岭重叠,可作为复明基地,由张一龙率北方部队,拥护隆武帝前往云南。如万一云南不能立足,亦可由海路绕道奔赴台湾,合兵在台恢复明室大业”。同时该文作者还认为,“没有‘分兵救国’的计划,也就没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勋业”。⑤这也就是说,其实早在延平抗清期间,“收复台湾”或者说“进军台湾”的计划就已经被提出。
东、西方和海峡两岸著作也均有持此说者。
据荷文原著的《被遗误的台湾》载:“国姓爷在中国遭逢不利,便开始窥伺福尔摩沙,他无法长期隐藏这个意图,因为外界在数年前就察觉此事。1646年公司首次从日本方面获悉这个消息,此事记载于同年11月日本长崎(NANGASAKY)商馆所起草的决议。” ⑥
两岸合编的《功垂千秋延平王郑成功》文载:“成功公欲光复台湾,早在隆武年间已有此计划,例如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瓜哇的巴达维亚东印度公司接获日本长崎商馆所获搜集的情报,荷兰人已知成功公有攻取台湾的计划”。“永历四年(1650),郑成功取得金门与厦门后,荷兰人在台湾感到了威胁,遂增兵防守”。⑦
廖汉丞的《延平王东征始末》认为,郑成功的东征计划是在何斌献图之前制定的,永历十三年(1659)南京战败后,才决定把这个“多年的计划”付诸实现。⑧
台湾文献记载,永历十四年(1660)清兵进攻厦门被击溃后,郑成功“忆起谋臣以前的献策,乃有东取台湾以为根据地的决意”。在长江之役以前,“郑成功东征之意早经决定。” ⑨
陈三井总纂的《郑成功全传》第六章如是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隆武年间(1646)就已有此打算”。
《中国通史》也载,1661年“郑成功在密议中提出:‘前年何廷斌(台湾通事)新进台湾一图,田园万倾,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伙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据地,安顿将领家属,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史料表明,郑成功多年前就与为荷兰人办事的何廷斌(何斌)有往来。
阮旻锡的《海上见闻》和夏琳《海纪辑要》载,永历十五年(1661年),延平王召集诸将商议攻取台湾之事,“诸将虽不敢违阻,有难色……惟戎政杨朝栋倡言可取,赐姓纳之,大喜曰:‘朝栋之言,可破千古疑惑’。”杨朝栋是紧随郑成功多年的闽北籍人,有条件把握郑成功的军事密码,或许他还参与郑成功“分兵救国”的计划。
可以认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略思维不是1661年才做出的。
回头再看《思文大纪》记载:隆武二年“六月,(隆武帝)命国姓成功亲到漳、泉精募兵将,立助恢复。期限二十日,即来复命。”武夷学院陈利华副教授在《郑成功延平受命收复台湾考略》一文中分析,郑成功在延平期间,曾有一个月时间回到安平故乡,他根本不太可能会在大敌当前之时,脱离职守“驰驿省母”, 这次反常离开,很有可能就是去为“进取台湾”做准备的。
郑成功何以能在延平就开始谋划“收复台湾”?我们不妨再作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郑成功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郑成功是“国学”铸造出来的文武奇才,又受胸有大志的隆武帝直接影响,忠君报国刻骨铭心,视驱荷复台为天降之大任。“延平条陈”初展了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的御敌卫国战略思想。
二是台湾在抗清复明中的地位。1646年,清军在大陆势如破竹,明军若退守台湾,可借海峡天然屏障,建立抗清复明基地。
三是郑氏家族的台湾情结。郑成功故乡南安石井,与台湾一水之隔,其父郑芝龙称雄东南沿海多年,郑氏家族对台湾有着特殊感情以及“无海则无家”的理念。
四是有与荷夷军队抗衡的实力。隆武政权在福建主要依靠郑芝龙军队支撑,郑家军有二十余万,又有海战经验,军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在海上,虽然在陆地与清军对抗艰难,却有条件转为海上攻取台湾。
可见,隆武二年郑成功在延平提出的收复台湾的主张,也是合乎当时现实的。或许,收复台湾原本就是隆武帝与隆武帝曲线救国的一种设想,笔者在《郑成功与“延平条陈”》一文中,对此亦有分析。
离开延平时,隆武帝遂实施进取台湾之计划,力求实现君臣南北呼应之势。不料隆武数日后即血染汀州,加之收复台湾之“秘密”泄露,原先进取台湾计划,只得等待时机。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业紧系延平,两岸共鸣
“郑成功的伟业从延平开始”、“北郑成才,南郑成功”,这两幅题词,分别来自著名郑成功研究专家、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邓孔昭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朱佳木研究员,二者共同道出了延平与郑成功的深刻关系。而两幅本土楹联家的作品:“延国祚人长铸史,平敌酋者始称王 ”、“忠苍天,孝黎民,忠孝伯身经百战,誉传忠孝;延国祚,平荷虏,延平王名炳千秋,德荫延平”,则深情表达了延平百姓共同歌颂“民族之雄,延平之幸”的心声。
2004年11月,延平成立了“南平市郑成功研究会”,它是大陆第三家“郑成功研究会”,至今已编著出版了《郑成功与延平》论文集、《郑成功在延平》画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成果汇编”——《延平·郑成功研究新论》。该会还通过创办《郑成功文化网站》,出版《雄风》会刊,开辟延平郑成功旅游线,推出与郑成功有关的创意餐饮“成功文化宴”,举办两岸郑成功文化研讨会等形式,多次邀请两岸新闻媒体、台湾郑成功庙宇、世界郑氏宗亲到延平考察英雄史迹并拍摄有关郑成功影视作品,深入研究和展现延平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系。这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有:承办列入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的“2008两岸成功之旅·南平纪念郑成功晋封延平王350周年”活动;承办2012年福建省社科联学术年会《郑成功闽北军政生涯与闽台成功文化交流》论坛;参加2012年福建省郑氏委员会“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大会”;参加2012年“成功在两岸·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纪念展”并作为北京召开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50周年”座谈会指定发言的唯一外埠代表,其在会上深入探讨的郑成功与“延平条陈”、郑成功与延平的不解之缘,令与会专家眼前一亮。
现在在闽北延平,年年都组织开展有不同形式的郑成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源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延平战胜(台)鼓”、“建瓯挑幡”已经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非遗”,是福建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活动之一,频繁出现于各地官方、民间庆典的隆重场合中。
延平人至今还记得,台湾民间信徒首次跨越海峡将郑成功神像捧到英雄家乡南安、捧到英雄起点延平“重游故地”接受两岸百姓虔诚叩拜的激动场景。他们说,“延平郡王”——“开台圣王”本是一个人,闽台两地同根同源,郑成功是桥梁,是纽带,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两岸人民共同走向成功大道,可谓“延平雄风,华夏骄傲,我之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