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迹发现
明清之战在晋江的踪迹
明清之战在晋江的踪迹
蔡尤资/文
明郑抗清的事迹满载史册,在晋江(包括石狮市)留下很多战斗的遗迹。笔者经阅读部分乡土资料及现代出版的书籍,寻找出明清之战在晋江的部分踪迹,辑录整理供大家参考。因水平及资料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校正补充。
清顺治三年附称隆武二年丙戍(1646年)二月,清军开始进攻浙闽。八月,明隆武帝在汀州被俘。九月,清军入泉州,郑芝龙准备降清。郑鸿逵虽不同意芝龙降清,但胆小怕事,退避金门。郑彩、郑联兄弟屯师厦门,也毫无作为。郑成功这时才23岁,极力向父亲哭谏;芝龙不听劝告,于十一月十五日往福州奉表降清,被清将挟往北京。
“顺治四年附称永历元年丁亥(1647年)二月,清韩固山统满汉骑兵突陷安平,掠淫甚惨。成功生母田川氏亦受辱自缢。成功回救安平,固山退驻泉州。”郑成功“愤父北降,悲母惨死,乃携著儒巾,焚于文庙”,以“招讨大将军”名号率领部将90余人乘船入海,定盟烈屿(小金门),招兵南澳,决心起义抗清。郑军以厦门为据点,以安平、石井、东石为基地,在晋江、南安、同安沿海一带扎五寨(晋江称寨:东石东西二寨、后湖寨、独角寨、安平寨),安四营(南安、同安称营:大营、新营、小营岭、洪塘埔),招五虎十二佐六骑尉:施琅、黄梧、甘辉、万礼、于化、陈貌、魁奇、冯云、苏鹤辉、蔡可义、吴全、粘恩、颜武、王默、李温、许纯、刘开芳、杨继祖、郭洋、萧通、吴安国、丁龙、曾纪荣等英杰志士。文有柯振枢、刘国轩、蔡秉兀、谢道元、邱玉、黄英、吴少春、郑彩、鸿逵、芝豹等运筹帷幄:武有诸将把营守寨。又在东石萧下烟墩山、南安水头鸡笼山造烽火台;在石狮境内设置永宁卫城、石湖寨、祥芝巡检司;在蚶江建造水操场及前垵澳、后垵澳之烟楼。
顺治四年附称永历元年丁亥(1647年),郑成功为了扩大地盘,与叔父郑鸿逵合兵攻打泉州城。七月二十日,郑军进驻涂门外的桃花山。当时泉州提督赵国祚率骑兵500乘、步兵1500人,分两队分别从涂门及东门出击。两军从上午打到中午,不分胜负。郑成功围攻泉州不克,回驻安平。
在郑成功誓师起兵的同时,派遣部将林顺、黄恺到永宁卫城发动起义,招兵买马,筹集粮饷。永宁与安平同时成为郑成功树旗抗清的基地。
同年(1647年)四月廿二日,清军突袭永宁,林顺即摆起蜈蚣阵(兵士人人口咬两剑;双手执双刀,列队抗击,状似蜈蚣),清兵不能迫近。后清军增兵压境,乡民死者不计其数。未死者逃匿水关沟。不料廿三、廿四日,天降暴雨,水涨入沟里,溺死者又难以计算。据曾亲身经历过这场浩劫的永宁人张瑞文写的《鳌城分支清溪张氏家谱序记载》:“丁亥(永历元年)春,虏兵(指清兵)入鳌城,剿灭二千四百余人。”这就是永宁的“陷城洗街”。
林顺在永宁起义期间,石狮一带的抗清活动也迅速发展。
顺治四年附称永历元年丁亥(1647年),祥芝人谢纶占踞丰山,接受郑成功的号令,与林川贞起义同时,他率部在丰山与清军交战,因寡不敌众,失利后撤出石狮。
顺治七年附称永历四年庚寅(1650年),郑成功接受其叔父芝鹏的劝说,袭杀郑联,夺取厦门作为抗清基地,四处招兵,扩大军事编制。
翌年五月,郑成功占据刘五店、丙州、石浔等地亲率大军欲取小营岭,以蓝衍、杜辉为先锋,令苏茂、郭仪领兵暗伏岭之左侧;杨继祖、蔡禄带兵暗伏右侧;又令甘辉、佘新、陈魁奇领兵在其后援救;郑成功与林明、刘巧、林胜等带精兵登岭督战;清兵大败,退驻泉州城。
顺治八年附称永历五年辛卯(1651年),郑成功叔父定国公郑鸿逵“退泊白沙头,筑寨居之”,在白沙半岛建“定国公府”,屯兵岛上,委将领黄昭、杨暄帮守白沙城。
顺治十一年附称永历八年甲午(1654年)清将两次派人到安平与郑成功“和谈”,失败后,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亲王济尔哈朗第二子乌金世子济度统兵三万,企图消灭郑军。清军的船队准备进攻思明州(厦门),到晋江围头海面被郑军伏击,又遇狂风,船队调转袭击白沙城。当时两军在白沙滩展开恶战,因实力相当,成拉锯状态。最后,还是郑成功棋高一着,从乌屿、东石、石井三面突击,打败清军。
顺治十二年附称永历九年乙未(1655年),清贝勒浚亲王水陆进发福建,郑成功守虎头山。七月初十,东石蔡帮宝引清兵偷袭东石寨,守将陈勇,蔡皋率部下苦战,后退至下厝沟坚守三昼夜,因无援兵,全军覆没。时值秋雨,血流成河。这就是东石七月初十普渡的由来。同年,郑成功炮打沉浚亲王船于五通港,清军大败。同年,郑成功与清政府在安海报恩寺的最后一次和谈破裂,清兵突袭安平,把沿海一带焚为灰烬。
顺治十三年附称永历十年丙申(1656年)四月,林顺、林明、陈泽等八镇,领大小贡船十四艘在围头大败贝勒水师。
顺治十七年附称永历十四年(1660年),郑成功从南京回师后,即着手部署战守之策,以防清军进犯。
四月二十六日,祥芝战役爆发,清军炮击郑军,“船逐只依山边而进,欲合同(安)港并漳(州)港齐犯,我师驻围头。”后郑成功率部击溃清军,巩固金厦基地。
顺治十八年附称永历十五年辛丑(1661年)三月廿四日(西历4月21日),“天时雯晴,郑成功自料罗湾放洋,跨海东征”。临出发前委令冯云父子留守东石寨,吴全守蚶江,薜祖武守伍堡,蒋泽守福全,刘仁守浏澳,吴安国守围头,洪天福守英林,苏鹤飞守独角寨,丁龙守安平寨,周翔守大营,曾纪荣守新营,萧通、颜武守小营岭,王默、郭洋守营前,于化、杨继祖州洪塘埔,许纯、李温守壶屿。其余将士随征,发兵二万五千。
同年,郑成功在蚶江招募水兵,屯兵操练。蚶江人薜祖武、林昌裔等人应募,并任水师将领。后昌裔阵亡,薜祖武随郑成功东渡台湾。
同年四月,清政府为了断绝大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实行残酷的迁界禁海政策,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尽迁内地,“离海三十里村庄田宅尽皆焚弃”。“千年生聚一旦流离,死亡疾病,惨不可言”,造成“一夫揭竿,万夫齐起”的局面。清廷则更加猖狂地对沿海抗清军民进行剿灭镇压。
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郑成功因积劳成疾,于公元1662年6月23日(康熙元年五月初八)在台湾逝世。郑经嗣位,委任郑芝豹戍军白沙城,策划九营。施琅招安九营不成,督领大军分两路攻破九营。
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元宵夜,清军东路先锋萧达攻破烟墩,杀守堡士兵,乘势攻取龙江寺(郑军屯兵处)。东石寨守将冯云援救,7次与清军争夺龙江寺。
三月廿八日夜,雨天,清军部将徐祥乔扮旅客,登上石佛山(明军屯兵处),刺杀守将王嘉。
四月初,清军再次攻打石佛山,守将伍士达顽抗,死伤惨重。倒桥守将冯锡范前来救援,双方大战,尸横遍野,尸体同埋一处,有“同归所”遗址。清军倒桥战败,退驻坑边埔。同月,清将施信率军攻应岩山,马源、廉允、刘侗攻铜钵山。守将卢远、钟芬组织乡民抗敌,终因少不敌众,卢远尽节,钟芬逃入独角寨。
五月,清军进攻蚶江。同时,西路清兵偷越梧山进攻安平寨,安平陈氏、高氏、黄氏、颜氏、林氏乡民同仇敌忾,助守将丁龙抗战,杀死清将姚义。东石寨守将冯云奔赴安平寨助战,闻讯萧达火烧龙江寺,急回军援救,至斗门头被清军伏兵射杀,尸体浮至海边。乡民为纪念他,立祠奉祀,称“大将爷宫”。
八月,清兵西路将领刘侗由西垵村偷袭金埔(今金厝),过西桥夹攻鸡笼山,守将曾纪荣失守仓促走江崎。同时,清将殷青督领大军攻小营岭,守将杨继祖与清将大战,同归于尽。小营岭失守,萧通、颜武、颜默弃营抄小路奔往石并。
同月,清兵攻陷极乐堂(明军戍兵处),接着,施昱、刘侗率兵夹攻锦亭。明将邱利领兵与之开展巷战。当夜,清军火烧柿涂街。邱利冲出火海,击杀施昱,身受重伤壮烈牺牲。
同月,清军攻取独角寨,守将苏鹤辉率军民坚守,双方搏斗格杀,尸叠如山,苏鹤辉殉节。
十二月,清将廉允攻破后湖寨,危及东石寨,冯锡范舟师退踞白沙城。
至此,以倒桥为中心的“明清大战役”以明军的失败而告终。
康熙元年壬寅(1662年)五月初八,郑成功病逝,洪旭等拥郑经在厦门嗣位,林顺奉命带领兵船出守大担岛。翌年十月,清兵联合荷兰人及郑部降将进攻金、厦两岛。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正月,施琅派人招降林顺。林顺降清,受到乡亲的鄙视,同降将吴英一样,从此不回故里。
康熙十六年丁已(1677年),郑经出师闽南,派部将驻扎蚶江、祥芝一带。据连横《台湾通史》记载:“以水师四镇陈升、五镇蔡冲碉、七镇石玉、八镇陈胜分守蚶江、祥芝、崇武、獭窟,以固晋、南、惠沿海。”
次年,郑经部属林升、许构等人占踞龟湖、日湖(今石湖)一带与清军对峙。施琅之子施世泽引清兵进攻。在日湖战役中,许构阵亡,溺死者不计其数。
清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郑经卒,次子克塽立。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兵至台湾,克塽遣使献郡王印玺及户口府库至军门乞降。清廷授克塽为汉军公。自成功起,迄克塽,奉永历正朔三十七年,而明历始亡。
参考资料:《晋江市志》、《安海志》、《蚶江志略》、《深沪镇志》、《永宁乡土资料汇编》、《西山杂志》、《郑成功研究》、《郑成功与安海》、《郑成功史迹在泉州》。
(作者为晋江市人,中学退休教师,福建省民间文学家协会会员,晋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