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闽南人的拼搏精神

发布时间:2014-12-09 文章来源:郑成功网 阅读 : 3627

 



郑成功和闽南人的拼搏精神



   石狮市水务局原主任   郑文华   



闽南文化也就是闽南人的文化,纵观中国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知道闽南人大部分因避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从中原迁徙入闽,居住在闽南沿海并与当地的原住民融合的族群。因而闽南文化是在中原文明和本土文化,也就是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互补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并形成新的农耕文化和海商文化相结合的地域文化。



从中原迁徙来的闽南人的先祖们为了生存不畏艰难,千里迁徙,而后为生计讨海经商,从而形成了闽南人特有的坚韧不拔、胸怀宽阔的气质。闽南人的血管里流淌的是爱拼敢赢的血液,胸腔里蕴含着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和忠肝义胆的豪迈气魄。他们把这种百折不挠、耿耿精忠的精神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郑成功就是生活在闽南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他先举义旗反清复明,后驱逐占领台湾长达38年的荷兰侵略者,从而也造就了他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



郑成功生于1624827日,卒于1662623日。七岁自日本回国,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长达15年。此时的闽南文化因社会的不断发展形成的农耕文化和海商文化相辅相承的地域文化已达到高峰时期。在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的身上,蕴含了崇源重本、忠肝义胆、爱憎分明、拼搏进取的闽南人的性格,集大义与宗法于一体。



闽南有句俗语“吃果子需拜树头”,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忘本,应牢记我们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后代。郑成功故乡南安石井郑氏的族谱,就是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明崇祯年间编修的,传承郑氏族人,是黄帝的后代子孙,“自唐光启年间由光州固始入闽,或与三山、于莆、于漳、于潮是不一处,独我五郎公隐石,与二三懿若许、若伍者,莺萝相附、意味相投,逐于杨子山下石井家焉。今武荣山邱垅俱在,则隐石公之所自来也”。(郑芝龙修谱前言),石井郑氏的开基祖隐石公从唐朝光启年间就迁居在南安石井,繁衍子孙后代至今,融合在闽南文化中。石井郑氏隐石公开基一世传至郑成功是第十二世(下房西亭分),(传至笔者是第二十一世(长房二厚慕分))。郑成功从小就养成了崇源重本,爱国爱家、忠肝义胆的情怀,当满清铁骑蹂躏故国山河时,他义无反顾地奋起抵抗;当荷夷侵略占领宝岛台湾时,他毅然渡海东征给侵略者最沉痛的打击,是历史、是他本人的性格特征成就一代民族英雄。



郑成功虽出身富贵官宦子弟,但他喜《春秋》、擅诗词,熟读《孙子兵法》,在他以后的抗清和驱荷收复台湾屡建奇功的战斗中,综合了泉州南少林的南拳特点,布阵和战术运用,体现了闽南人崇文尚武的特点。他的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在艰辛困苦的创业历程中,在东征渡海的千难万险中,他始终勇往直前,百折不饶。。这正是闽南文化爱拼敢赢、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闽南人在长期的海商文化的实践中,懂得了对外经商、繁荣经济的重大作用,当时郑成功的军费主要是从海上经商的收入,商船税收,收保护费和管理费而来的。闽南人在当时与外国商船打交道中,看出了荷兰人的海盗经商文化,他们为了掠夺,不择手段,侵占台湾岛,依赖他们当时有控海权,大商船后面有海军大船队的支撑。郑成功目光敏锐,意识超前的认识到要打败外国海盗经商文化,就要有自己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有控海权。看到荷兰人大军船在海上作战的作用,就意识到必须要造更大的军船,在当时不亚于造“航空母舰”的思想。郑成功和当地有造船经验的百姓,经过不懈的努力,造出了当时先进的“大福船”,建立了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取得控海权,并挥师东征。从收复被荷兰人侵占38年的台湾的海权战略和战术分析,就可以看出:1661429郑成功率大军在台湾登陆,54赤嵌城荷兰守军投降。此次顺利登陆,战略上仍是利用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集结与机动的便利,聚集起绝对优势的兵力,出其不意出现在荷兰人的面前;二是战术运用得当,准确掌握台湾沿海的水文情况,选择平时水浅,大型战船不能通过的“鹿耳门水道”,趁其极短的大潮期,攻台大军出其不意通过后立即登陆,荷兰守军措手不及,以为兵从天降。郑成功台湾登陆之举是古代海军发挥制海权的优势在战略和战术上相互配合成功的经典战例,



闽南人很讲究兄弟朋友的“老兄弟”义气,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所以郑成功起兵抗清、招兵买马、打造战船挥师东征时,很多闽南子弟一呼百应,踊跃加入郑家军。16614月郑成功准备挥师东征,在石狮、蚶江招募水兵,屯兵操练。蚶江人薛祖武、林昌裔等很多闽南乡亲应募,有的担任水师将领,跟着郑成功东渡台湾。当时郑成功在石狮境内设置永宁卫城、石湖寨、祥芝巡检司,在蚶江建造水操场以及前澳烟楼,都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参与。很多村民义无反顾跟随郑家军南征北战、渡海东征,收复台湾,建设宝岛,有一部分就留在台湾,所以现在石狮有很多台胞亲属。



我们现在研究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就是要学习和弘扬郑成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弘扬爱拼敢赢的闽南文化,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