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抒己见
郑成功与石狮的关系
郑成功与石狮的关系
郑天应
石狮市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源远流长、情谊深厚。其夫人董友,系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人,是一位女中英杰,在郑成功建树丰功伟业的历程中,给予诸多支持与帮助。当郑成功在闽南一带竖起反清义旗时,石狮数地揭竿而起,虽遭清兵残酷镇压,死者二千多人,但石狮人,无怨无悔。郑成功在石狮沿海,还建有多个基地。从隆武二年(1646年)鳌城起义,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经出师闽南,康熙二十年郑军失利,撤回台湾。30多年,一直坚持与满清政权作顽强斗争。期间,又有大批石狮籍青年追随郑成功东征台湾,在台湾屯军拓垦,开基建业,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下面,谨就历年来所累集的一些资料加予梳理,综述如下。
一
郑成功夫人董友,永宁镇沙堤村人。生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廿四日。其父董飏先,崇祯丁丑科(1637年)进士,曾任泰州知州、礼部侍郎、广东按察司副使。董友从小知书达礼,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与郑成功结为夫妻。郑氏是一个大家族,董友孝顺翁姑,友待叔侄,任劳任怨,贤淑贞惠,为郑成功的贤内助。
清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奉明隆武帝之命镇守仙霞关,董友随侍军中。为应付军需之急,每日亲自领姬妾婢妇纺织布匹,缝纫军服,制作甲胄,支线将士。战事紧急时,为稳定军心,她主动捐出金银首饰,以应军饷。一日,郑成功入卧室,见董友布裙竹钗,深为夫人识大体、顾大局的举动所感动。
又顺治七年(1650年)十月,郑成功奉永历帝之命南下经略粤东,董友与世子郑经坚守中左所(今厦门),郑成功叔郑芝莞管理地方事务。翌年春,清将马得功乘虚偷袭中左所,守将阮引、何德不敌败退。郑芝莞临危载珍宝遁逃。董友尽弃辎重,只奉姑翁氏(田川氏)神主牌出逃,步行海滨。郑芝莞以战船不便居止为由,劝请董友另移他船。董友识破其船满载珍宝、贪财怯敌。后来,郑芝莞以贪赃、贻误战机等罪论斩。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元月,董友在府第设宴招待出征及留守各文武将领之父母、夫人、子女,并颁赐金钱布帛;对阵亡将士遗孀、遗孤尤加礼待,亲自敬酒,加赐重金,体恤安抚。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军北伐,董友与各将领眷属全部随征。羊山遇风。家属损失不少,她日夜奔波,安抚体恤。北伐失利,退守厦门。翌年,清将达素进犯厦门,董友率文武官员眷属迁移金门,半年后东渡台湾。
郑成功逝世后。郑经嗣位。董友由“国母”升为“国太”。藩府内外事务,她都过问。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六月十六日,董友在台湾安平古城去世,享年59岁。《台湾通史》褒扬其“延平郡王为台烈祖,夫人董氏勤俭恭谨……每与军事,多所匡辅。王薨后,时诫子孙,抚恤民庶,厚养将士,毋坠先业,故台人咸受其惠”。
二
顺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次年六月,清军攻克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郑成功返回福建。同月,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即位,号称隆武,帝嘉许郑成功之忠勇,赐其与国同姓,易名“成功”,故称“国姓爷”。永宁《鳌西张氏族谱》记载:“丙戌(隆武二年、1646年)鳌城起义,丁亥(1647年)春,虏兵入鳌城,剿灭二千四百余人。”《永宁卫志》亦记载:当年四月十九日,林顺在永宁募兵,廿二日因走漏消息,清将韩岱率兵猝至。顺措手不及,捐弃资粮,率所部排蜈蚣阵,手执短匕,官兵莫敢迫近,从南向北而去。林顺既去,官兵乘势劫杀,滥杀乡民2400多人。其未死者,逃匿水关沟。不料廿三、廿四日,狂风暴雨涨入水关沟,淹死者又难蚁算。从以上记载,放到清初福建的历史背景上,我们可梳理出当时清兵血洗永宁卫城的整个历史事件。
首先,需弄清“林顺”是什么人,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来永宁的。
林顺是郑成功部麾下的一员将领。于隆武二年(1646年)初随郑成功出永定关御清。四月与曾法等守仙霞关。八月,隆武帝汀州罹难。仙霞关撤守,清兵大举入闽。八月廿四日,清兵占福州。十月中旬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率施琅、洪旭、林顺等九十余人往南澳收编郑芝龙旧部。十二月,郑成功大会文武于烈屿举义抗清。即以安平为抗清据点,派人四出招贤募兵。又在东石萧下烟墩山、南安水头鸡笼山造烽火台,在石狮境内设置永宁卫城、石湖寨、祥芝巡检司;在蚶江建造水操场及前垵澳、后垵澳之烟楼。
《鳌西张氏族谱》记载,丙戌(隆武二年),“鳌城起义”,即在郑成功誓师起兵的同时,派部将林顺、黄恺到永宁卫城发动起义,招兵买马,筹集粮饷。永宁与安平同时成为郑成功树旗抗清的基地。与此同时,有祥芝人谢纶响应郑成功义举,率众驻守于蚶江莲塘丰山,加入抗清活动。是以,石狮一带都称郑军为“义军”,称清军为“虏军”。在这大形势下,发生了永宁“屠城洗街”惨案。
其后,为防止郑氏义军卷土重来,清军在永宁一带驻扎重兵。顺治八年(1651年),为报复清兵对永宁的围剿,补充军饷,郑成功亲率大军攻打永宁、崇武二城。据杨英《从军实录》记载:“五月初四日,藩王(郑成功)督大师掠永宁、崇武二城,所获颇多而回。”
此后,有永宁小东门刘应汉、沙堤村人董腾、董胄飞、董胄英等人也先后率众加入郑成功的抗清行列,随军征战四方。
又据《钞坑蔡氏三公家谱》记载,明未清初,大批族人随郑成功大军往台湾并定居,在驱逐荷夷收复宝岛及以后的开发台湾事业中出作出献。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知,郑成功与石狮的血肉情谊。
三
在郑成功戎马倥偬的岁月中,许多石狮人追随郑成功左右,和清军作不屈不挠的战斗,甚至血洒沙场。
《永宁蔡氏族谱》记载,明崇祯甲申(1644年),李自成入京,煤山告变。翌年,郑鸿逵、黄道周迎唐王即位福州,改元隆武。1646年,永宁人蔡珍江赴兵部会试 ,考中丙戌科第十一名武进士,官授巡海中军,附郑鸿逵麾下。其弟蔡在田参加丙戌科会试,考中第十五名进士,官授巡海道,附郑成功麾下。丁亥(1647年)八月,戊子(1648年)三月,两度合攻泉州城,在田独率一阵,督师于臭涂,鏖战而亡。珍江与鸿逵入潮途中,愤恨成疾,殂于安平。
《金邱邱氏族谱》记载: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郑成功举义,祥芝邱下村邱维伯(1626—1647),参与惠安王忠孝起兵响应之,次年正月阵亡。“公因起义兵,卒于惠安。生不恬安垄亩,死当裹革疆场……”
蚶江《锦江林氏五房宗谱》记载:“十一世昌裔,字曰锦,茂标次子。海上藩(郑成功)前将军。生天启癸亥(1623年),卒顺治丁酉(1657年)八月廿五日。”
《沙堤董氏西轩房分派宗谱》记载:董惟哲,字胄藻,号雅还。武举,勤王,亡于仙霞关。“……岁丙子(崇祯九年、1636年)举乡科,骑射论策,果冠一时,未几,燕京为墟,南京失守,福王间关入闽。公乃纠集义士勤王,把守仙霞关,国朝兵至,出关迎敌,前锋亦为劈易,奈众寡势悬,孤军无辅,空存中流击楫之志,莫酬黄龙痛饮之心……死难后,监国鲁王特赐‘赤心殉国’之匾额,以表其忠”。
又同上家谱记载:董维卿“幼倜傥有大志……迨隆武入闽,始以武科登进士第,然见一时君臣泄泄然……仍决然归钓鲸岛(沙堤别称)焉。后,郑藩(郑成功)义谋兴复,特以卑礼厚币聘公。即而幡然改曰:古有一旅一成中兴者,今两岛(指厦门、金门)虽小,正朔之裔犹存,何必不往而相助为理耶?谒郑(郑成功),陈人心,未玄及战守之策宜,郑奇其状貌议论,以国士目之。然郑好臣其所教者,公察之审。留数月,以疾辞……”
《沙堤董氏东城房永宁霞营柱家谱》载:“淑斋公(董雄,名寅、字胄英、号淑斋),静沦公第三子也,素有大志,好剑扑,嗜兵法。课以家人产,淡如也。年甫冠时,郑藩(郑成功)举义恢复,公激以义,募勇士赴之。屡以战功显,蒙超擢……”
又同上家谱记载:“惟禄公,字胄飞,号述静,静淮公次子。公海上英豪也,服壮即从郑藩(郑成功)举义,累有功绩,故特蒙宠任焉……嗣后,藩主(郑成功)播迁岛屿,公亦在行间……”
《霞泽陈氏族谱》记载:明末清初,郑成功举义旗于东南,群雄跃起。霞泽陈槐日,字为卿,曾任郑师熊山主将,顺治戊子年(1648年),牺牲于抗清阵上。
又据石狮凤里街道《凤栖蔡氏族谱》记载:十四世蔡则恺(1636—1678年)讳理,号嗣元,“受明封明威将军,当鼎革之时,身领师镇,爱民抚恤,免本乡赋役,撤观音宫障蔽,气象宽广,尤厚族人,惜其有志而功名不遂,后投笔从戎,在溪西沦亡”。十五世蔡应昆(1639—1681年),“出身豪侠,事上接下,胆略计策,远近莫不钦仰,累积战功而诰封明威将军,御前一品护驾,后战死沙场。”据文史工作者蔡宗程、蔡天生考证:蔡则恺当是1656年郑成功发动长江南京战役,在战斗中荣立战功而受封。蔡应昆与其叔一起入伍,在战役中年轻勇敢,为郑成功所器重。1661年,永历帝敕封一品护驾。他跟郑经南征北战,直至郑经入台。后仍随刘国轩等将领征战,于1681年战殁沙场。至今凤栖蔡氏宗祠仍有两对楹联,表示对这两位英烈的尊崇与缅怀:
明知大义,为民族存亡,身何足惜;
威镇边隅,关国人荣辱,血岂徒流。
保明室,节烈忠贞昭日月,
驱外夷,丹心碧血映家邦。
据《石狮军事志》记载,郑成功曾派人到蚶江招募水兵。蚶江人薛祖武、林昌裔等人应募,并任水师将领。顺治十四年(1657年),林昌裔阵亡。顺治十七年(1660年)薛祖武随郑成功东征,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迫令东南五省迁界,近三十里内村庄、田宅悉为瓦砾颓垣,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永宁、蚶江、石湖一带遂成废墟。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前,留下部分将士驻守沿海各寨,康熙二年(1663年)清将施琅率军攻打蚶江、祥芝二寨,郑军守将王默、吴全率部抵抗,不敌阵亡,郑军余部退往厦门。
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军余部尚活动于泉州沿海一带,其中林升、黄圭介、陈高浦、许构等率部驻扎龟湖、日湖(今石湖)、东石、陈埭、溜石等处。清军在施世泽(施琅长子)的引导下,袭击郑军,林升等人率众反击。郑军退守日湖,清军尾随追击,许构阵亡,郑军伤亡惨重,余部退出泉州沿海。
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经出师闽南,派遣水军驻扎泉州一带,其中水师八镇陈胜分守蚶江、祥芝,“以固晋、惠沿海”。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军失利,撤回台湾。至此,石狮境内大规模抗清活动才趋于平息。
综上所述,可知石狮同郑成功渊源之深厚,至今石狮人犹念念不忘“国姓爷”。每年四月廿二至廿四日,是永宁当年“洗街血案”的纪念日,各家各户务必备办蔬馐、纸马、草人,在家门口祭奠受难军民,寄予沉痛哀思,并抒其对国姓爷的怀念。又,据林祖武先生《蓝蓝泉州湾》一文叙及,郑成功曾在蚶江一带招募义军,并于蚶江凤仪山上设寨,俗称“国姓寨”,用以施放烟火,操练水师,故又称“烟楼”。如今,海内外乡亲在此遗址重建“凤仪宫”敬奉国姓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