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动态
金门郑成功史迹考察记
金门郑成功史迹考察记
李世杰
金门是台湾海峡西部的一个小岛,素有 “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称,是郑成功举兵抗清建立的第一个基地,也是郑成功亲率大军、跨海收复台湾的出发地,至今留下不少史迹。4月29日至5月2日,泉州、南安、石狮郑成功研究会和国际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南安姓氏源流研究会组织部分理事、会员,随团从石井登上泉金航线的“八方轮”到达对岸金门,开展了对郑成功史迹有计划的深度考察。
在金门小径修筑的明监国鲁王墓前,导游认真介绍说,金门县共有三座明代鲁王墓: 疑冢、真冢和新墓。疑冢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所发现的,由福建兴泉永巡道周凯定为鲁王墓,位于金门城东门外古港湖西侧。真冢为1959年所发现, 当年金门构工部队在旧金城东炸山采石时,意外挖到一块墓碑,上刻“皇明监国鲁王圹志”。志文说明鲁王朱以海在南明战乱时期,从山东经浙江,辗转往南迁徙,到金门与郑成功等致力抗清复明运动,后因哮喘病发作而在金门逝世。这块志文的发现,纠正长期以来因清修《明史》等文献关于鲁王是郑成功派人将其沉入海中害死的说法,洗刷了郑成功的历史冤屈,。专家考研鉴定该墓为明鲁王真冢。至此,疑冢(古港湖西侧)还原为“宋元丰命妇之墓”。1963年台军在这里(小径)又修筑新墓。圹志的出土,不仅使鲁王真冢重现人间,还让鲁王这个“番薯王”的“虽末路养晦,而志未一日稍懈也”的光辉形象得以光大宣扬,人们夸鲁王一生为:不降不弃,正气凛然,埋骨荒岛,榛莽为墟,是个“无兵无权,每日以红薯果腹,依然拒绝降清”的王爷,为抗清将士树立了典范。
在延平郡王祠,导游告诉大家,这里是金门夏墅村后高岗,传说为当年郑成功海上观兵之处,也是练兵的重镇,为纪念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1969年在此地兴建“延平郡王祠”。祠仿传统宫殿建筑,占地宽敞,面向郑成功的故乡福建南安石井,视野宽阔,可遥望金厦海峡及小金门。祠四周有回廊,殿前广场直通牌坊,步道两旁是裁剪整齐的柏树与红桑,一大片绿油油的草皮和数棵老榕树;广场两侧的草地上还有两座古炮和两座凉亭,整个环境给人恬适宁静的感觉。每年8月27日建祠纪念日,会在这里举行隆重典礼,由县长主祭,表达追怀明末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祠旁有个郑氏祖先塚,留有“明延平郡王祖坟迁葬记”石碑,原寄葬厦门,永历28年郑经始迁葬于金城北郊,1970年后人再迁于此。在郑理事长的陪同下,大家参观了延平军礼古炮、木质车轮等遗物,观赏了祠内“天地正气”、“忠义千秋”等牌匾,缅怀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恭敬地祭典了郑成功。
利用潮汐退下的时机,我们走出延平郡王祠,踏上前方滩涂上的石板路,登上对面一个叫建功屿的小岛。导游解释说,这个岛以前叫麻疯岛,集居一些麻风病人。1960年因战事需要住进部队,改称建功屿。2002年为了呼应延平郡王祠,树立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形象,金门县政府将岛屿设计成一艘战舰,岛上矗立一尊由福建南安市政府捐赠的巨型郑成功石雕像,连同基座高度共15米,眺望西南郑成功故乡石井。石像英俊高大,威风雄伟,象征着郑成功关注海峡两岸,时时不忘祖国,令人看后不禁产生崇敬之情。
料罗湾在金门岛的东南海岸,海面宽阔,风平浪静,扼守着金门与台湾的往来,是个天然良港。站在岸边,导游着重介绍在明末时期,这里发生两件重大历史事件,一是1633年十月郑芝龙率一百五十艘战舰,与荷兰人发生海战。明军以荷军始料不及的气势,冲进敌阵中拼杀,把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荷军打得落花流水,荷舰一艘被俘,一艘被烧,水手伤亡大半,其余战舰也失去战斗力,夺路而逃。料罗湾海战后,郑芝龙建立了西太平洋世界的唯一霸权。二是1661年三月,郑成功集结2.5万名兵将、几百艘战船,先祭天、礼地,再祭江,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而后发出号令,部队向东进发,开始了收复台湾入版图的闻名世界的壮举。
太武山在金门岛的中部,是全岛最高的山,海拔247米。导游指着山顶的一个天然岩洞说,这个洞内深约30米,高4米,宽6米,有石桌、石椅。相传1650年郑成功以金厦为反清复明的据点时,闲暇时候经常在此观兵书,或与幕僚下棋,因此这个洞称为成功洞,又称“明延平王郑成功观兵弈棋处”。
离开太武山,导游还带大家察看了原为明末郑成功训练陆军的内校场------模范街、清总兵署、成功沙滩、明王殿,还到小金门寻找当年郑成功鑿井为炊,留下“国姓井”佳话等史迹。一处史迹都有一段故事,尽管这些史迹有的年久失修,有斑驳损毁现象;有的经多次重建重修,已再现辉煌。但每看一处,都使大家受到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撞击,仿佛它们还在见证着三百多年前郑成功等人所进行的伟大正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