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到达了夷洲(今台湾),前后经历一年之久。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
2.公元264至280年,丹阳太守沈莹著《临海水土志》,书中描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的台湾相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该书是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3.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入海到达流求(今台湾)。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中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至流求。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而还。
4.唐中叶,汾水施肩吾率其族迁居澎湖,留有《题澎湖》一诗。
5.宋乾道七年(1171年)4月,汪大猷知泉州郡,在澎湖造屋200间,遣将分屯。稍后,赵汝适在《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6.宋代因福建人口增长很快,地狭人稠,加之政治动乱,迫使一部分人民遁逃台澎。沈文开在《杂记》中说,“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
7.元代从大陆到澎湖的汉人更多,在开拓澎湖之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元代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已有大陆商人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进行贸易。
8.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带兵6000往流求招降,第二年抵达澎湖,招谕流求的任务没有完成。
9.元成宗元贞三年(1297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并由福州“徙治泉州,以图流求。”同年9月,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擒生口130余人而还”。其间,元朝当局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此七、八年是元朝积极经营台湾的时期。
10.明代福建沿海人民为逃避沉重的赋税负担,继续迁居澎湖、台湾。有的渔民先在澎湖列岛捕鱼,接着又到台湾中南部的魍港一带,然后扩展到鸡笼、淡水等北部渔场。这些渔民在岛上搭寮居住,成为常住居民。
11.明中叶起,中国的海盗商人经常出没于台澎各地,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陈老等“结巢澎湖”,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林道乾集团在官军追击下逃入台湾。万历二年(1574年)林凤集团被官军打败,自澎湖转住台湾魍港,后逃往吕宋。
12.17世纪,泉州海商李旦在日本从事与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大约从1615年起,李旦的船只开始出入台湾,在北港一带进行转口贸易。1612年,南安人郑芝龙到日本投靠李旦,后成为李旦从事海上贸易的得力助手。1624年,郑芝龙在李旦的推荐下,到澎湖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次年郑芝龙自立门户,以台湾为根据地,在海峡两岸进行大规模的走私贸易活动。崇祯五年(1628年),郑芝龙就抚于明朝政府,借助政府的力量,消灭了数股海上竞争对手,垄断了台湾海峡的海上贸易。
13.崇祯初年,福建连年旱灾,出现大批无业流民,郑芝龙报经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批准,招募数万饥民前往台湾垦荒。
14.1622年6月,荷兰舰队司令雷约兹率舰队占领澎湖岛,要求与大陆沿海通商,遭到明朝福建官员的拒绝,1624年初,明朝发兵攻打澎湖,逼迫荷兰人退出,8月荷兰新任舰队司令宋克接受中国海商李旦的斡旋,从澎湖撤走,到台湾贸易。当时明朝政府正面临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力量日益强大的威胁,无力顾及台湾防务,对荷兰人移往台湾通商采取忍让的态度,在此情况下,荷兰人于1624年9月在台南大员建筑城堡,取名奥伦治城。(1627年根据阿姆斯特丹总公司的通知,改称为热兰遮城)次年1月,宋克被任命为首任台湾长官。
15.荷兰人占领台湾的小岛大员之初,只是想在台湾的旁边建立一个可对大陆和日本进行贸易的落脚点。从他们到大员以后,直到同郑芝龙的关系稳定下来为止的整整十年期间,活动范围大体不出于大员和台湾岛上邻近的先住村民舍。1635年底,荷兰人开始向台湾岛的势力扩张,通过武力屠杀与征服先住民,1642年,荷兰人逐走了占领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巩固了对台湾岛的统治。 |